到底何为抽搐?如何抢救治疗?
离床医学,站内指引, 点击进入,更多资源! |
---|
到底何为抽搐?抢救流程?
抽搐概述
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异常的不自主收缩,并引起关节运动,多为全身、对称性。其同义词为痉挛(spasm),若伴有意识丧失者则称为惊厥(convulsion)。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强直性(持续肌肉收缩)、阵挛性(断续肌肉收缩)和混合性(先后出现强直性和阵挛性肌肉收缩)。
抽搐可起自肌肉、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任何部位的障碍。
发生机制
抽搐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,可以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或结构异常,也可以是周围神经乃至效应器的异常,或两者兼而有之。
按异常电兴奋信号的来源不同,可分为两种情况:
1.大脑生理功能及结构异常
正常情况下,发育完善的脑部神经元具有一定的自身稳定作用,其兴奋与抑制系统处于相对平衡。
许多脑部或全身疾病破坏了这一平衡,导致神经元兴奋阈降低和过度同步化放电,因而引发抽搐。
2.非大脑功能障碍
主要是脊髓的运动或周围神经。
如破伤风杆菌外毒素选择性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(主要是脊髓、脑干的下运动神经元)的突触,导致持续性肌强直性抽搐。
士的宁中毒引起脊髓前角细胞兴奋过度,发生类似破伤风样抽搐。
低血钙或碱中毒除了使神经元膜通透性增高外,常由于周围神经和肌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而兴奋性升高,引起手足搐搦。
此外,颅后凹、小脑等部位的肿瘤或小脑扁桃体疝影响了脑干功能,可出现间歇性去皮质强直。
常见病因
常见的病因为:
1)癫痫
2)脑部疾病性抽搐:
①炎症性疾病包括各种病毒性及细菌性脑炎和脑膜炎
②脑囊虫病
③脑血管病
④脑肿瘤
3)低血钙性抽搐
4)低血糖性抽搐
5)晕厥引起的抽搐
6)心源性抽搐
7)癔病性抽搐
8)破伤风所致抽搐
9)高热惊厥
10)子痫性抽搐
11)肝性脑病性抽搐
12)尿毒症
13)药物中毒性抽搐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及伴发症状:
1.抽搐的类型 由于病因不同,抽搐的形式也不一样。
(1)全身性抽搐:
为全身骨骼肌收缩,如癫痫大发作表现为强直-阵挛性抽搐;破伤风则是持续强直性抽搐。
(2)局限性抽搐:
为躯体或颜面某一局部的连续性抽动。
如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常表现为口角、眼睑、手或足等的反复抽搐;若抽搐自一处开始,按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排列形式逐渐扩展,即自一侧拇指始,渐延及腕、臂、肩部,则为Jackson癫痫。
而手足搐搦症则呈间歇性四肢(以上肢手部最显著)强直性肌痉挛,典型者呈“助产士”手。
2.抽搐伴随的症状
临床上引起抽搐的疾病颇多,部分抽搐类型相似,故分析其伴随的症状,对病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。
癫痫大发作常伴有意识丧失和大小便失禁;
破伤风有角弓反张、牙关紧闭、苦笑面容和肌肉剧烈疼痛;
感染性疾病常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;
脑肿瘤常伴有颅内高压及局部脑功能障碍症状;
心血管、肾脏病变、内分泌及代谢紊乱等均有相应的临床征象。
风险评估
对于首次发作的抽搐和癫痫患者, 可根据发作次数和其他危险因素分成:
1.低度风险
仅有1次抽搐发作, 无神经系统疾患证据, 脑电图检查正常范围, 无论是否服用抗癫痫药物, 在3~5年之内出现癫痫反复发作的风险30%~39%。
2.中度风险
已有2~3次发作, 存在神经系统疾患证据, 但脑电图检查无放电, 如果立即开始服用抗癫痫药物, 3~5年内癫痫复发的风险是35%~39%;如果没有接受治疗, 癫痫反复发作的风险上升到50%~56%。
3.重度风险
已有3次以上发作, 存在神经系统疾患, 脑电图检查有放电或异常, 如果立即开始服用抗癫痫药物, 3~5年内癫痫复发的风险是50%;如果没有接受治疗, 癫痫反复发作的风险上升到65%。
以上结果提示对于老年首次出现抽搐的患者, 如果癫痫的临床诊断确定, 并且发现有神经系统疾病, 应及早开始抗癫痫药物治疗, 可明显降低病后3~5年内反复发作的风险。
如何诊断
抽搐是指骨骼肌的不自主的肌痉挛收缩,且带有关节运动,多为全身性对称性,伴有随意运动的丧失,临床多表现为四肢和躯干骨骼肌强直性收缩或阵挛性收缩,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,多伴有意识丧失,常反复发作,轻者为局限性抽搐,为躯体或颜面某一局部连续性抽动。
抽搐来之较急,大多到急诊室就诊,可见于多种疾病,且多为严重阶段,平时需要我们熟记能引起抽搐的各个系统疾病及其他们的抽搐特点,伴随症状,全面有序的进行各个系统检查,尽早作出病因诊断。
抽搐并不是一种疾病,而是疾病严重的临床征象,或是某些疾病(癫痫、高热惊厥、低钙血症等)的主要表现。应综合分析,才能明确其发生原因。
1.明确抽搐性质,分析抽搐病因
(1)抽搐的类型。
(2)抽搐伴随的症状。
(3)既往史:既往史对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反复发作常提示癫痫,而外伤、感染以及内脏器官的疾病情况,有助于发现抽搐的原发病。
2.体格检查
引起抽搐的病因很多,常涉及临床各科,因此详细的体格检查十分重要。通常重点是内科和神经系统方面的检查。
(1)内科检查:
几乎各重要内脏器官的疾病均可引起抽搐,故必须按系统进行检查。
如心源性抽搐可有心音及脉搏消失,血压下降或测不到,或心律失常;
肾性抽搐则存在尿毒症的临床征象;
肝性脑病引起的抽搐常有肝硬化的临床表现;
低钙血症的常见体征有Chvostek征和Trousseau征阳性。
(2)神经系统检查:
神经系统许多疾病可引起抽搐,通过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,有助于判断引起抽搐的病变部位。
当存在局灶体征,如偏瘫、偏盲、失语等时,对脑损害的定位更有价值。
精神状态的检查,对功能性抽搐的确定有参考价值。
1∙仔细的观察抽搐的形式,了解各种疾病引起抽搐的特点,从而大致确定为哪一系统疾病。
2∙仔细询问病史、既往史、系统体格检查确定病人现有的疾病。
3∙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及脑电图、核磁共振、CT检查,确定引起抽搐的原因。
4∙快速有效的进行对症处理。
5∙病因不清的可留房观察,进行全面的检查。
抢救流程
选药原则
1.传统抗癫痫药物
目前还是临床广泛使用和首选的药物, 具有相对安全、价格低廉、购药方便的特点, 其中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是2006年ILAE治疗指南中A级推荐的治疗成年患者部分性发作的药物。
由于苯巴比妥有明显的困倦和影响认知功能的不良反应, 不提倡在老年患者中长期使用。
1)卡马西平
主要用于局灶性发作的老年患者, 起始剂量0.1g, 2/d口服, 主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、困倦、粒细胞减少和低钠血症, 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电解质。
2)苯妥英钠
对于老年癫痫患者继发性全身发作有一定的预防和控制作用, 如果患者没有肝肾功能障碍, 未服用其他影响肝酶代谢的药物, 可选用苯妥英钠0.1g, 2~3/d口服, 老年人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困倦和共济失调。
3)丙戊酸钠
可用于老年患者的局灶和全身发作, 常规剂量普通片剂0.2g, 3/d口服, 控释片剂0.5g, 1~2/d口服。
部分患者在服药后可出现恶心、转氨酶增高和肢体震颤的不良反应, 长期服用者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。
2.新型抗癫痫药物
目前我国有多种新型抗癫痫药物上市, 2006年ILAE于治疗指南中A级推荐的治疗老年患者癫痫发作的药物是加巴喷丁和奥卡西平。
1)加巴喷丁
是目前认为在老年人群中使用比较安全的新型抗癫痫药物, 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首选, 也可作为添加治疗, 可与其他多种药物同时服用。
起始剂量0.1g, 3/d口服, 可逐渐调整剂量到0.2~0.3g, 3/d口服。
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困倦、头晕和视物模糊。
2)奥卡西平
可用于老年患者的局灶和全身发作, 起始剂量0.15g, 2/d口服, 可根据发作情况调整至0.3g, 2/d口服。
主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和低钠血症, 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电解质。
3)拉莫三嗪
主要通过肝脏代谢, 对于有肾功能损害的老年人具有可选择性, 由于服药后8周之内发生皮疹的比例较高, 需要在数周内缓慢增加剂量。
起始剂量12.5mg, 1/d口服, 每隔2~3d缓慢增加剂量, 在数周之内达到50~100mg, 2/d口服。
4)左乙拉西坦
为作用机制与其他传统和新型抗癫痫药物完全不同的新药, 可作为单药治疗各种发作类型的老年患者, 也可作为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。
起始剂量0.5g, 2/d口服, 可根据发作控制情况调整剂量到1.0g, 2/d口服。
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和困倦。
好文推荐: